战国时期,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时代的每个角落,各地的诸侯纷纷崛起,纷争不断。各国为了争夺领土,发动战役,充斥着血与火的硝烟。尤其到了战国末期,秦国凭借强大的国力与不断扩张的雄心,已经有了摧毁六国的强大势头。六国的命运在这时几乎注定实力强大的配资公司,灭亡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。
随着秦国日渐强盛,山东六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。有些国家派遣间谍试图削弱秦国的力量,比如韩国;有些则选择坚守一隅,尽力保全自己,比如齐国;另一些国家则像楚国一样,做出了将问题转嫁东边的选择,想通过转移焦点来延续命运。然而,也有一些国家选择了更为激烈的应对策略,如燕国。燕国虽然距离秦国较远,且常常维持着“远交近攻”的政策,但在秦国吞并赵国之后,燕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。特别是赵国被灭之后,逃回燕国的太子丹决定要采取行动,刺杀秦王嬴政。他认为,如果嬴政死了,那么燕国的未来就能够得到保障。但这一行动虽激烈,却只能治标,不能治本。
展开剩余76%提到燕国的刺杀计划,我们不得不提到荆轲刺秦的故事。而荆轲能够顺利见到嬴政并成功行刺,背后少不了樊於期的一个关键角色。樊於期原本只是秦国的一名叛逃将领,在战争的时代里,他并不显得特别出名。特别是在秦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名将的国家,樊於期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。然而,嬴政对樊於期的人头如此看重,绝非偶然。
要理解嬴政为何如此痛恨樊於期,我们首先得从樊於期的所作所为说起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成功的商人并不少见,但要论最具才干的商人,吕不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。他不仅敢倾尽家财去支持嬴政,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在政治中获得了极高的地位。吕不韦在这个过程中,甚至将自己的宠妾赵姬献给了嬴政,使得嬴政成为了吕不韦的“继承人”,而这一段历史在秦国内部始终是一个不小的谜团。
嬴政从赵国被接回秦国后,继承了王位,而吕不韦则成为了权力的中枢人物,担任秦国的丞相。嬴政在继位后不久便开始了自己的政权巩固,尤其是在吕不韦的帮助下,他在政治上快速成长。然而,吕不韦的野心并没有因为嬴政的继位而消退,反而日益膨胀。吕不韦为了拓展自己的权力与影响力,开始为自己谋划更大的蓝图。
在公元240年,吕不韦已经站稳了秦国的政治舞台,开始了自己大规模的扩张计划。他的眼中,战争不仅是巩固政权的手段,更是一条通向更大权力的捷径。因此,他不顾一切地派遣蒙骜与张唐领兵五万伐赵。为了确保战事胜利,他还以秦王名义要求成蟜与樊於期率兵五万作为后援。成蟜年仅十七岁,并不通军务,樊於期则成为了这支大军的实际指挥者。
然而,这次战役并没有如预期那样顺利。赵国方面派遣庞煖与扈辄率领十万大军迎战,秦军在尧山遭遇惨败。蒙骜对此不甘心,于是派遣张唐前去请求支援,但由于成蟜年轻且缺乏经验,最终他决定听从樊於期的建议,策划了叛国的行动。樊於期看准了这一机会,劝成蟜起义,企图借此夺取秦国的控制权。
樊於期的奸计引发了长时间的政治风波。他暗中散发檄文,宣称嬴政并非秦王的亲生儿子,而是吕不韦的私生子。这一消息在秦国民众中迅速传开,甚至有人开始相信嬴政的真正身世。嬴政对此十分愤怒,因为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身份的侮辱,更是对国家根基的动摇。
得知消息后的嬴政马上召见吕不韦商议对策,两人决定派遣王翦带领十万大军讨伐叛变的长安君成蟜。成蟜与樊於期在王翦面前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,最终兵败,成蟜自杀,樊於期则仓皇逃亡。
历史的真相依旧扑朔迷离,但对于嬴政而言,樊於期不仅仅是一个叛逃的将领,他更是触犯了他的“逆鳞”——侵犯了他的血统和身份。对此,嬴政无法容忍。樊於期在逃入燕国后,最终与荆轲联合,计划行刺嬴政。为了成功刺杀,荆轲需要樊於期的人头作为筹码,因为这正是嬴政无法抗拒的诱惑。樊於期最终选择自刎,以此来为自己的忠诚做出最后的牺牲,而荆轲也携带着樊於期的头颅,踏上了去刺杀秦王的道路。
从整个事件来看,樊於期的背叛和阴谋直接触动了嬴政的底线,使得他在全国范围内失去了人心。无论最终嬴政是否真的是吕不韦的私生子,这一段历史的真相已经无法改变,但它对嬴政的影响深远,成为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